兩年前只是想在河濱騎騎小折(Giant Halfway FD-RS 07’ ),但是被法克游帶往大溪、復興山裡騎車,便又敗入登山車(Giant XTC HB3 07’ );到處趴趴走之後,思考許久終於決定賣掉登山車、再入手公路車。到底公路車有什麼魅力,可以讓大家騎登山車或小折騎一段時間之後,漸漸的,都想敗一台來過過癮呢?而公路車騎起來跟登山車又有什麼不一樣呢?直覺阿Q的回答就是,「騎了就知道了嘛!」雖然就是這樣簡單,但我最近就在這兩種車的轉換中,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。(文章很長...耐心看完囉~!)

第一次騎車,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,在國小騎我媽的買菜車、由老爸扶在後面敎我騎;沒半個小時我就會了,雖然之前根本沒騎過那種有輔助輪的腳踏車。

後來老爸帶我去萬華買了一台超級重的20” 鋼管車,常常到處騎、最遠載著老弟騎到碧潭橋。這台車最後的下場就是…放在樓下被偷了;老爸從此不買車給我們小孩子。

 

第一次騎上公路車,則是要追溯到高中的時候,那時候騎的是一台不曉得哪裡搞來的白色18段變速的公路車,現在也忘記到底是不是G牌的車子,騎到屁股痛也不知道有車褲這種東西(事實上也很難買到…)。那時不懂車,聽到班上有同學花11~12萬元,從義大利訂車架寄來組公路車,感覺他們是瘋掉了還是怎樣;那時是民國79年,單車運動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熱絡。後來有一次騎到學校去上課,又被偷了,感覺簡直被雷打到一樣,超心痛;從此就中斷了與單車的緣分。

 

從我家南勢角騎這台公路車到成功高中,最佳紀錄19分鐘;路程大約是 七公里 ,比搭公車都快。後來年輕嘛,當然想搞摩托車來騎,最後則開始名流100和豪爽150的學生生涯。

 

前面屁了這麼多,還是沒講到重點;不是有意義的,公路車從以前就是可以很高價的喔,不是啦,它可以是玩樂、運動、通勤的工具。最近一次跨上別人的公路車是BJ的車子,因為他用的是XS車架,以我的身材來說感覺姿勢超趴、超怪的,但是踩踏起來加速很有力。在中正藝文特區小繞了一下,開始有被毒到的感覺,馬上二話不說趕緊還他。桃園夜騎的小惡魔很多都敗入公路車,更讓我心癢癢。不僅是平路、連爬緩坡居然都被人家輕鬆的巴掉,有這麼棒嗎!對,跟我差不多腿力的人,騎的比我快那還真不是滋味。魚店的小張哥由一瓜那換成ㄚ蹦號的精采故事,更讓我非得入手一台來追風不可。

後來真正開始認真的再次接觸公路車,先上網做了一個月的功課,研究現行成車的規格與網友的使用心得,是因為我的預算有限,買成車比較划算。另外,也在考慮要不要留著登山車後來狠下心來決定脫手。原因有三:一是把車賣掉就能上修預算,二是自己只有一個屁股,三則是故意要讓自己沒有退路。

在阿不拉的超級業務員~法克游威脅利誘之後,終於入手Giant Alliance Team 09’


車重上的差異
 一般以空車來說,公路車的重量都壓在10KG以內,登山車約莫在14公斤以內(重量差異較大);我騎登山車還會故意帶一些有的沒的,扛車上體重計一秤乖乖不得了,勇破17公斤 。車子本身的輕量化,除了平地加速容易,爬坡也能較能維持速度不墜。

騎姿上的差異
公路車的車架與騎乘角度,一切以追求速度為主。所以車架與彎把的設計可以讓身體弓起來,整個人往前傾,適合踩踏出力與減低風阻。BB軸心與後輪軸的軸心高度差,登山車約莫1~ 2c m,而公路車卻達7~ 8c m,這就是騎士得以高出力的原因之一。



(上圖雖然後輪有使用三腳架,但是前輪也有墊高...)

而壞處則是這種姿勢比較需要上半身的肌肉群來支撐,騎乘的時候壓力感比較大。剛換到公路車的人,往往都要花一點時間來適應這個姿勢;肩頸與腰酸可能在所難免。但是透過適度的練習與幾何調校,這不會是個問題。

不過,正因為騎乘姿勢比較極端,所以車架的尺吋(尤其是上管和立管長度)以及坐墊、龍頭手把前後角度...等設定更加重要。所以有沒有設定好,差 一公分 都會有影響,也就是好騎與難騎的差別。

雖然登山車的騎乘幾何角度也需要良好的設定,但是相對於公路車來說,敏感度就沒有那麼高。也因為煞車及控車方式都更線性直覺,所以基本上可以很輕鬆的騎乘。

之前騎登山車的設定調整,我大概透過兩、三次騎乘與調整就OK了;但是我入手公路車之後,至少騎了十趟長短不同的距離,才得以調整的較為妥適。

除了車重的差異,還有三種阻力:風阻、路阻、傳動阻力。對照登山車的騎姿,公路車的風阻可透過下把位的持握,得到更低的風阻。

 

行路感

為確保惡劣崎嶇路面的抓地力,足夠的輪胎顆粒與胎寬是維持行車穩定的要素之一;但是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馳,這些都是多餘的路阻。公路車的高壓細胎設計,就如同蜻蜓點水般,托著我們向前行。一切的設計都是利用最小的能量,達到最速的前進,享受破風而行的樂趣。加速、持速的時候,踏板的感覺是很輕盈的,不用花上太多的力氣,馬上就把你的力量轉換成前進的動能。個人認知,同一個人,騎公路車可以比登山車,時速可以快個7~8Km/h左右。

相對登山車來說,因為風阻和路阻的關係,速度加到一定的程度,很容易就到體力的門檻、臨界點了。會有一種感覺,就是腳再努力的划,但是車子卻溫吞的慢慢走,唉呦~! 豈是三聲無奈了得。

再說緩坡好了;跑在緩坡上,公路車還是樂勝!不管重踩齒比還是靠回轉速拉,時速都比登山車快個5~6Km/h左右。我個人覺得爬緩坡是公路車最迷人的部分,以往登山車騎起來累爆、噴汗卻又沒啥速度的緩坡,換了公路車,居然有清風撲面而來的感受,很神奇吧?尤其如果你上了卡踏、穿了卡鞋,更是如虎添翼,在一拉一採之間,緩坡變平路,上坡有如探囊取物、菜刀切豆腐啊~

雖然公路車神奇,但還是要靠個人腿力來踩,可別太過神話它;練腿力才是王道啦。

至於陡坡的部分,公路車除了重踩加抽車別無他法;這時候登山車就明顯的以超輕齒比勝出了,慢慢轉,雖然比走路快不了多少,但是始終也能夠龜上去,而不會讓心跳爆掉、抽筋抽到暈。

總之,公路車爬陡坡,如果沒有練成大力金剛腿(重踩)或無影腳(高迴轉),死的會比較快。

還有,最重要的是,公路車在自己腿力不斷的增進的時候,它就會不斷的用速度來回報,而且回報的程度可是比登山車來得多。在公路車的推送下,跨上它就會情不自禁的想要衝、衝、衝,一直朝自我挑戰,看看到底能多快、多強。這種心理層面是很微妙的;而登山車只會回饋給你的就是「嗯,是有進步一點拉,不過也快不到哪裡去好像也差不多」;到最後就變成是「騎個車幹嘛這麼拼呢? 慢慢騎不就好了...


敗金主義作祟
除了前面講到的風阻和路阻,傳動的阻力來自各級的套件,在登山車領域中,耐用度比輕量化更重要,而公路車則是剛好相反。敗家的套件、零件,樣樣比登山車多又貴。以金額數字來看,一台名貴的公路跑車,常常會在十幾萬、二十幾萬、甚至是幾十萬...等等令人呆掉的價位。即便是不騎車,只消弄一台經典、名貴又拉風的跑車,馬上搖身一變成為一位有財力與品味的雅痞啊!講到經典的名車,多是公路車的造型;一改登山車粗礦的線條,而是洗練、流線的造型,具有飄逸個性的美感;可以營造出優雅的氣質或者逼人的殺氣,令人愛不釋手。

 

若是玩單車而超過了運動的範疇,我是不鼓勵的,也沒那個興趣...更沒錢砸在這上面。很多人騎上公路車就罹患大頭症甚麼的,產生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與腦內嗎啡,這也是登山車主往往辦不到的。當然,絕大多數的公路車主都是很低調的啦~!像我就是...


以上文章是不專業的碎碎念,有意見的話,麻煩就回應一下囉~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瑞克和蘇菲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